主页 > 洞察 > 开发资讯 > 网站开发
  • 网站设计;国内网站开发的形式

    adinnet / 2020-04-16 11:23 /网站开发

    网站设计除了架构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这些方面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网站内容。

    我们在进行网站设计的时候要首先思考用户为什么会来到你的网站,你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功能(帮助),你如何展示你的内容?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会你的网站。在体会网站的同事要记得理解用户。用户非常忙,他们都是急性子,短时间找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生气的走开,你就丢失了这样的一位用户了。

    用户使用网站,就好比是用户在与你对话,当一段对话变得驴唇不对马嘴时,用户就会抓狂,然后生气的走开,从此再也不理你。用户的性情会严重影响用户对网站的印象,为那些容易发怒的,焦躁的,有压力的用户提供的网站内容要特别的清晰简单。在记录用户想法时尽量记录用户的原话,理解用户在描述他们的需求时使用的语言,这样一来,在编写网站内容时就能够知道用户通常用什么样的词汇了。用户要在网站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们必须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理解他们找到的内容,基于用户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操作。

    人们来到网站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或者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来,极少是有因为网站看起来好看而来的(部分设计师为了学习而来到一些优秀网站的设计,带着纯视觉的原因而参观网站。)用户在网站中搜寻,期望得到自己的答案,网站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到跟用户对话,用户又什么疑问或需要,网页能够迅速的反馈,并给出用户解决方法。不过网站本身不会讲话,用户带着大量的疑问来到网站,网站就是为了解决用户的问题而生。

    用户上网很少是为了认真阅读的(除了关注博客这样的以内容为主的网站外),用户在网页上大多数是采用浏览信息的方式,相比较电脑上阅读,纸面的文字读起来比网页的文字有质感也更亲切,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设计网站的内容时需要考虑用户浏览信息的习惯,减少篇幅过长的文字堆砌。网站的文字大段大段的出现,用户看起来很伤神。网页的文字能简短就简短写,当写好了一段文字后,一定要仔细阅读是否能够有所删减,网页上给用户呈现的文字应尽量是重点文字,避免废话连篇的占用网页空间。

    在编辑网站内容时,大篇幅的内容写成几个部分并标上标题,这样用户在阅读时就能够先阅读标题了解内容,这样用户就不用费很多时间阅读自己不需要的章节了。当然,章节标题的意义是为了概述一段文字,因此标题需要仔细斟酌,切不可随意的安放一句话就当做标题。另外,标题与内容要比其他的信息接近,当标题和上下的文字间距相同时,标题就会“飘”在两段文字间,让用户茫然。标题和文字间应当使用紧凑原则来布局,这样用户就能准确的知道标题概述的是哪个部分的内容。如图:

    网页需要留有一些空白,分为无心留白和有意留白。因为内容多少的缘故出现的留白是无心留白,特意安排的空白空间是有意留白。虽然无心留白也能够让界面有呼吸的空间,在设计时也应当多使用有意留白,段落中的留白给网站内容留了一些呼吸的空间,让页面更通透,来访的用户不会被大量的密集文字压的喘不过气。

    开发网站时内容可以恰当的使用一些图示,图片比文字更能够直接的传达信息,图片的出现让界面更加生动,也让用户可以更容易知晓网站的内容。但是图片的大小需要仔细考虑,根据网页设计的大小来安排图片的排布。图片的大小应尽量不要占满屏幕,来访的用户看到满屏的一个大图很可能不会记得往下滚动,这样下方的内容就被用户忽视了。

    我们在设计网站时很多时候都考虑布局合理性和界面美观性(当然毋庸置疑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关注这些方面设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网站的根本—为来访的用户提供可用的信息,让他们在我们的网站上能够找到需要的内容,顺利的游走在我们的网页中。我们接下来再说说中文网站为什么用不好Tag?

    1、国内网站的Tag

    有个古老的话题,开发的中文网站为什么用不好Tag这种时髦的2.0概念?2007年的时候我跟同僚解释过缘由(虽然他们当时弄死不信),到了2010年,话题是不是应该消停了?但不信邪的人还很多,还是常有产品设计者雄心勃勃要上Tag。他们大约觉得世无英雄,舍我其谁,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好吧,我再讲一次。Tag是什么?

    (1)是一种内容组织的辅助形式。在国内,它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语言的粒度。英文的语言粒度是单词,有着约定俗成的固定的单词表意,比如一张猫的相片,Tag多半是Cat。然而在中文环境中,语言的粒度是字,词语有着多样化的构成。同样是猫的相片,Tag可能是猫,可能是猫猫、猫咪、咪咪、小猫咪等等,每个都正确,并不存在统一的表达方式。使得同主题下的内容组织涣散。

    (2)第二个主要障碍则是使用习惯,Tag由用户自己标记上去,这意味着用户首先得有主动分类整理内容的意愿,然后才会接受Tag之类的手段。我不了解国外用户的心态,但国内用户,就我所知,基本上缺乏这种意愿。他对组织整理内容——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缺乏动力。即便你逼着他去填Tag,也只会令用户感到茫然,嫌麻烦,瞎填一气。他更愿意选择明确的预设分类,因为这是他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情。

    (3)国内用户并非不需要分类,而是不习惯对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分类组织的成本要不由产品方来承担,要不就用明确的指引来降低他的思考成本。

    那么,如果中文网站想用好Tag,必须突破以上的两道关隘。网站内容最好有约定俗成的表意词(用户构成与内容主题相对单一),而用户也最好有分类整理信息的意愿(用户能从中受益)。你看,比较接近的筛选结果就是douban.com,但这同时又是与网站定位紧密关联的,难以复制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Tag不用也罢。官方提供预设分类(可能是多类/多级),并允许用户自定义分类(审核后成为预设分类),是一种笨拙但务实的方法。

    2、Flickr

    2007年1月,那时我还在管内容中心,管辖范围包括数码频道,一拍脑袋,想做一个相片分享网站。也就是以后的PP。因为当时我还不太懂产品,出茅招无数,产品也没做好。但只有一件事情选择正确:坚定地放弃Flickr模式。我下这个决定的时候,巴巴变大概已经发布了,后来还有三四个照抄Flickr的产品发布,最有名的是又拍。当时网易相册和网易博客也用了Flickr的概念。但这些都没有打动我,死死认定一点,Flickr模式走不通。

    刚开始我只看到了第一枚地雷,就是Flickr缺乏强大的公共浏览中心。“发掘”页面的内容太少,Tag在国内又行不通。无论是频道也好,论坛也好,国内用户都习惯到一个信息密集的公共浏览区去获取内容,由产品方来负责质量审核和信息分类。这习惯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即便豆瓣这样的高端社区,书影音条目也构成了有效的公共浏览区。而Flickr恰恰不能向用户提供集中浏览模式,以用户为节点的跳转式浏览不符合国情,群组则是在成熟的用户基础之上的衍生品,无法一步跨越过去。

    继续做了一年的PP,又找到Flickr模式的第二枚地雷。所有的信息多节点分布、点击本页刷新的网站,有个重要的门槛是“内容品质保障”。用户每进入一个页面,都需要找到一条感兴趣的内容,点进下一个页面,让点击的链条能串起来。如果他经过好几个页面,发现相片都没什么意思,很可能关闭窗口——这一关就彻底退出了网站。

    国内的摄影品质远低于Flickr,同时国内摄影爱好者任性的上传行为介乎于相册储存与作品展示之间,使得跳转式的浏览常因为“无下箸处”而整个退出。过于平庸的内容水准无法支撑分散的信息节点。如果缺乏大量优秀的作品来连接,Flickr模式的用户点击链条极容易断裂,这也意味着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的断裂。而动态则受累于单薄的用户关系,撑不住天塌下来。

    因此,POCO遥遥领先于巴巴变、又拍,是一场典型的本地化产品 VS 水土不服的舶来品的胜利。

    3、浅谈推广

    推广不是我擅长的本事,但最近得参与推广计划的制定,揪着下巴想了半天,对产品推广有如下的几点浅薄看法。

    1,筛选出产品的潜在目标用户群,有可能的话最好再做一点简单的分类。对于无差别推广我一直很反感,命中精度太低,尤其容易导入定位之外的杂质用户,乱说乱动,对目标用户形成干扰。

    2,根据目标用户群的特征,量身定做宣传内容,争取其被宣传信息打动,对产品有一个正确而积极的预期。

    3,当目标用户被宣传信息吸引过来后,引导他进入一个友好的新用户流程,快速了解产品的特色与竞争力。

    对大多数产品来说,推广重点就是这三步。但对于我们这种大平台推广模式,还得注意另外三点:

    1、二级域名的记忆难度远远超过一级域名,所以一定要争取到可靠的固定入口,并在宣传信息中向用户提示这些入口。方便用户找到路回来。

    2、想方设法与平台内的其他重点产品整合一下,它带来的不仅是流量,更加是其他产品用户对你的信任感。重视域内品牌的联动与曝光。

    3、别一口气把牌打光,推广力度与你对产品竞争力的信心相吻合。信心越强,推广越猛。否则当用户有了成见,再吸引他来看看可就难了。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建议,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点击咨询<<<<<<<<<<<<<

    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原型设计


上一篇:社交APP开发:开发一款视频社交类APP需要多少钱? 下一篇: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原型设计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