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洞察 > 设计沙龙 > UI界面设计
  • 2020年最详细的网站设计建议

    adinnet / 2020-04-09 11:29 /UI界面设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句话,形容某人是气质女或气质男。同是人,为什么有些人会被形容很猥亵,对不起地球?为什么有些人虽然长的不咋地,但你愿意和他再交往?复杂……都是一个鼻子一张嘴,两只眼睛两个耳的,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网站也一样!同是网站,别人有的功能我都有了,但为什么我开发的网站,设计的网站看上去就是不如别人的,怎么办呢?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通俗解释:气质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气质,是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好吧,这个解释够简单了。那么,网站的气质是由谁来决定的?

    首先,气质是一个兼有表象和本质的东西。这玩意说不清道不明,只是一种感觉。而作为网站,他的表象是由美工完成的,本质是由程序员和运营完成的,对不对?那么网站的气质就应该是由这些人来决定的,对吗?

    我想说,NO!网站的气质,是由网站策划,由产品设计师来决定的。策划者,就是一个设计师,他把握着整个网站的气质框架,行为方式。可以说,作为网站策划者,才是一个网站的神经中枢。所有人都可以来要求网站增加功能,但只有网站策划者才能够决定该如何设计这个功能,如何表象这个功能,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个功能。恩,等等,更好的利用这个功能好像是运营做的事情吧。对不起,如果这个功能设计的时候就有硬伤,我怕你就是想运营起来都会很难吧。

    就像一个人,化装属于软装修,这是美工做的。但如果五官搭配不整齐或者不协调,那就是策划的问题了。而程序和运营也一样,属于网站内部机理的血和肉。消化系统不好,就像程序的流程不畅,积累的多了要长痘痘的。气血不畅,骨瘦柔弱,我想也没有多少人喜欢这样病怏怏的吧。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只是因为当初设计的时候出了问题,考虑的不周全,或者发现问题了没有及时解决。恩,这的确蛮杯具的。事实上现在很多的网站策划,只是单纯的在抄袭,拼凑。是的,看别人有什么就抄什么,李家抄个头,张家抄个尾,揉把揉把就当自己的产品发布了。这么做可以吗?绝对可以,而且我也支持这么做。只要是对方原创的东西,你又能抓住对方精华的,同时又能与自己网站紧密结合的,那你就抄吧,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俗话讲这叫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但如果你根本完成不了前提,那你还是别干了,你那叫东施效颦。

    好了,来点实际的吧,也许你根本没有心思看理论,你只想现学现用。何必呢?真想做好网站策划,还是多学习吧。整天抄抄抄的没啥好处。

    网站气质的决定因素:

    1、网站的大背景,即公司或网站的出身。是传统企业转型还是纯互联网?比如慧聪和阿里巴巴,一个是名录起家,一个是纯网络。如果你觉得这个不靠谱,可以比较一下暴风影音、QQlive与皮皮播放器、pplive这几个播放器的界面区别。

    2、网站策划者的生活态度。不懂得生活的人就不懂得工作,这话很实际,非常靠谱。设计的工作就是追求更美好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美丽的一面。如果你发现一个网站策划整天闷头闷闹的没啥爱好,那肯定搞不出什么好的产品出来。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网站相关的视觉上的设计。

    网站的视觉设计

    最初科学家认为人类通过视觉被动获取周围世界的全部图像信息而建立个人的视觉资料库,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捕获“全部图像信息”只是个传说,其中由心理学家Daniel-T.Levin和Daniel-J.Simons建立的实验“真实世界”客观说明一个事实:大脑利用眼球1/10秒的速度获取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将服务于正在进行的核心任务。举个例子,你的大脑向眼球发出指令阅读这段文字,而让你忽略了文章右侧导航的其他信息。

    正因为有如此特性,研究“视觉注意力”变得尤为重要。如何让用户更容易发现我们的产品?如何让商家更有效的广告?如何让我们的网页和软件更容易触动用户,更有萌点?… 在深入问题之前先简单了解三个概念。

    一 、视觉处理流程

    人脑皮质有140亿-160亿个神经元,其中常用的不到1/10,而五感瓜分到的神经元则更少,所以在睁开眼睛,有大量视觉信息输入的时候做有机筛选变得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漫长进化的优化结果。某些医学著作提到,视觉信息处理需经24个以上流程,Colin Ware又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大致是: 

    一、基本信息提取,并行处理多个特征;

    二、根据目的需要,筛选关注内容; 

    三、保存关键目标,联想相关描述。

    二、关注

    “被动关注”又称“刺激引发”,按照Colin Ware归纳的三阶模型可以理解为:最基本的视觉元素,颜色、位置、顺序、轮廓等交织形成 -> 过滤多余信息,有序构建复杂图像、塑造三维模型等 -> 确认信息对象,并从“经验”获取更多其他信息来描述对象。视觉信息是一种生物电流脉冲信号,眼球神经被动感知事件传送到大脑,大脑主动确认事件后回馈,形成一个循环过程。但是“关注”事件并不一定由眼球发起,那种由大脑发起的“主动关注”也称“概念引发”。比如打开下载网页,我们去寻找“下载按钮”,就是“主动关注”的典型例子。此类概念还有很多,有兴趣研究的朋友可以找几本医学著作或视觉理论自己研读。下面回归正题,如何让设计更容易吸引人?或者说影响视觉注意力促成视觉干扰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来看一下刚刚总结的三个阶段:

    1.最基本的视觉元素、颜色、位置、顺序、轮廓等交织形成 -> 过滤多余信息,有序构建复杂图像、塑造三维模型等 -> 确认信息对象,并从‘经验’获取更多其他信息来描述对象”(主动关注则反行之)。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当第一阶段获取信息越少时,

    2.第二阶段的过滤和构建事件则越快,到达第三阶段形成“概念”的速度也更快,假设以1/10秒的速度获取一次信息,则在一秒钟时间里可重复10次,这样意味着可以对获取目标有更深刻的印象。我举两个例子。MUJI的设计崇尚简约实用、质朴又充满创意,统一的视觉标准和无装饰反而让用户更容易记住这个品牌。公车站灯箱广告也是如此,从公车进站到离开往往不过几十秒,在车上的我根本没有时间看完所有信息,这时简洁的设计更具优势。那么,目前我们的设计确实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大量的信息需要集中在一小张图片上,这时无序堆砌信息是致命的。同样是非常多的信息,但是没有杂乱,可以快速找到我所关注的内容,非关键元素并没有过分分散我的注意力。

    3.大脑从一开始就会对基础元素进行挑选,所以优化设计无非有两种方式:一、减少基础元素信息;二、帮“用户”大脑先整理一次基础元素信息。当信息量过多的时候,“被动关注”的用户往往会有“逃跑”心理(实在看不完-_-),这时候被“设计”过的基础信息会吸引用户继续关注或引导用户重点关注特定信息,以期达到商家推广或者我们希望用户进一步操作的目的。再说得浅显一点,出现大量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色彩、构图、光线明暗、闪动、符号导向、增强大小对比等方式强调重点信息(详细做法可以参考一下CDC其他同事的文章)。也许你还会问:“主动关注”的用户是否就不存在注意力分散问题??非也!回想一下大学上课的场景,我们在“主动关注”老师分享的知识时,心里是不是还常惦记着隔壁班的那个她(他)… 实际情况就是“主动关注”的用户比“被动关注”的用户更难伺候。具体分析得等以后有时间再续写了。

    网站的用户体验设计

    虽然我们摇旗呐喊了好久,连媒体都开始春心荡漾的鼓吹起“用户体验的竞争力”,各种设计类的工作招聘过程堂而皇之的走上了电视节目。

    客户:“听说现在要做产品都要重视用户体验呢~~”

    某人:“恩~~”

    客户:“我们的产品现在好像挺缺用户体验的。”

    某人:“哦?”

    客户:“请你帮我们设计一个体验吧!”

    某人:“这~~~~”

    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用户体验从逻辑上来说是一种用户端的反馈,进而造成的价值挖掘和再设计,那么在没有任何用户参与之初,我们是否也能设计出一种体验来满足“即将来到”或“正在关注”它的用户?这可能有点困难,比如:你开了一家理发店(现在一般叫XXX造型机构),用户来洗头,来的用户是个老鸟,洗头过程中发现店里没有准备热毛巾,他内心对你的店的评分就会降低,很多时候这种“内心的评分”构成了用户体验的绝大部分内容 — 实际情况是,如果你的店只收费10元,那么可能用户对于该项的评分就会忽略,因为他这时的定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因为价格的限制有所降低。

    显而易见,用户体验即使是在同等维度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和反馈仍然是动态的,所以体验的事情不是一个单一的决策过程,而是动态的设计过程,那么我们究竟能不能设计出一种体验?我想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收效得根据实施阶段的动态调整来决定。

    1. 体验的目标

    目标其实相当于你的产品的定位和策略,很多公司把“公司的定位”和“产品的定位”混为一谈,就造成了产品的本质空虚和弱化,因为我天朝大部分公司的定位都是空虚的,弱化的,比如:一个造拖鞋卖拖鞋的公司的定位是“国际化”,因为公司所在地和成本优势导致了外贸经营的便利性,顺道的它自然认为自己的产品应该“国际化”,不过说到底,卖拖鞋的怎么国际化?于是公司派出设计师参观一些XXX拖鞋设计展后,拍照留念 – 复制生产 – 低价倾销。产品的定位绝对是和用户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个目标应该是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待满足的生理心理的感受,产品的初期你可能只有满足某一个特点的成本投入,那找什么点?我认为首先是舒适,因为舒适易于感受到,且可以通过人体工学等科学手段进行数据化,可以指导设计,从心理上讲如果一个按摩椅坐上去都不够舒适的话,我相信不会有用户相信它能减压,更有甚者,把按摩椅设计得像一个刑具一样。

    因此,提出准确的、简单的体验目标,是所有产品被接受的第一步,也是用户建立心理预期的第一步。

    2. 选定检验工具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电视广告上宣传的内容有所出入甚至完全不同,除了那些恶意的虚假广告外,我相信每个产品的生产商都是希望它的产品符合承诺的,因为这种商业诚信能够带来利润。但实际上又真的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就是因为在提出一个产品目标的时候,却没有合理的检验工具来控制。所以,质量监管和品质监控成为了重要的核心部门,那么产品规格上的东西容易检验,产品在投资回报率的数据上能够计算,产品的风险可以预估 — 用户体验呢?如何切实有效的检验用户体验?

    首先你需要一个进行用户体验工作的部门,人数根据公司规模来安排,一般用户体验部门从属于研发体系(按现在的发展来看,我觉得应该是每个产品职能部门都应该安排1-2个用户体验的研究人员,然后他/她们共同组成“用户体验中心”),这些拥有热情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可以帮助产品在初期避免绝大多数的无效体验;其次,需要一个用户体验的闭环检查流程,日本人在日本本土做手机时对品质的要求是这样的:“我们争取不制造出一件废品”,而到中国本土后变成了:“我们争取不让一件废品流出工厂”,你仔细看看,是否找到了我们的差距?其实一种精益化生产的态度也是重视用户体验的优秀体现;

    最后,所谓工具不是写报告,写检查,拿着扫描棒盯着上下班的员工,而是一种发现问题的机制。通常我们检验体验是否被设计完善,有这么几个渠道:品质管理,设计师的主动检查,节点的严格控制,产品阶段总结会议,测试阶段的迭代设计。

    3. 用户体验的反馈

    我们现在很多做用户体验研究的从业者,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这个事情,收集反馈,形成数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反馈很重要,无论是设计问卷调查,开展随时随地的访谈,还是分析客户投诉,电话拜访,甚至现场测试,得出的数据可以反映绝大多数的产品问题,但用户的反馈就是一切吗?有时该是以设计师为主的,因为用户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很难告诉你真正需要的“新产品”是什么,假设你公司是一个跟随型的公司,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做得比他好一点,那么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可以直接进行迭代处理;但如果你的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可能这些数据对于你制定下一步产品策略就没什么用处了,而是在于对“体验的挖掘”,从收集的用户反馈中找到还没有被开发的体验。

    任何的调查得到的结果在用户体验不足的方面几乎都是相交的,类似的,而缺乏相交的部分正是我们可以找到机会的部分。要知道1960年的时候,东欧的伦布兰特公司在制作《猫和老鼠》的时候并不受到欢迎,那为什么返回好莱坞制作后又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生活呢?

    4. 优化体验的细节

    由于产品一旦摆上柜台,那么所有的设计师几乎都难以控制它的下场,这个环节主要是给零售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聊的。用户接触到产品的第一阶段有:媒体(逛网站,看电视发现广告和软文)、朋友口述(聚会聊天等谈起)、朋友借用(看到对方在用,感觉不错拿来把玩一下)、随意性浏览(逛街过程中的偶遇)、柜台咨询(上述过程中刺激了购买欲望后的结果)。

    这些不同的情况都会引发体验的焦虑,而恰恰是这些我们不太容易注意,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做好的环节出了问题,最后导致问题的引爆。最著名的营销缺陷就是,柜台上的营业员因为购买者的衣着,眼中闪现一些鄙夷的目光,仅这一点就可以摧毁你每年25%的销售机会 – 这可不是我编的,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的营销行业报告,从来不做这方面的研究。如何优化?首先要控制精英人群,他们具备产品的先锋性,在每个小的生活圈子中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产品第一要素是考虑他们的状态,给予积极的精英用户一些奖励和优惠,并吸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解决首先由他们发现的问题;其实,制造产品的良好售后通路,从上至下给予政策的宣导,只解决问题,不寻找借口,国内手机品牌厂商来看,目前魅族做得不错,联想尤其糟糕 – 但无稽的是,由于换机政策,魅族的财务出现了一些问题;再次,做好人性的关怀,特别是对于销售渠道比较复杂的商品来说,而定价越高的产品,出现的体验问题越容易引发用户的愤怒。

    5. 质疑者的体验

    每个学过经济学的人都懂,80%的利润是由20%的客户带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去争80%的用户呢?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市场经济体,我们的各行业的红海都太多了,而蓝海基本上我们也没那创意来攻击,因此只能头破血流。那么同质化的产品究竟有没有蓝海?我认为大部分产品的蓝海都在用户体验上既然是要对用户体验做出设计和优化,自然先要确定谁才是我们真正的用户,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大量的著作和文章描述过,方法不一而足,都很实用。我这里要说的是,既然我们时间有限,能力有限,投入有限,我们就必须有所取舍,而对于那些质疑者的体验,我们是不用考虑的。什么是质疑者?雇佣的枪手(各大网站的评测水稿编写人),恶意的竞争对手,批评家用户(任何产品他在没有使用时,都会先抱怀疑态度),售后服务额外需求未得到满足的用户(你按三包协议修理后,用户认为你应该再送他一块电池作为补偿),占便宜的摇摆者(任何产品只要免费赠送,他就会支持)。哪些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杀手级用户?

    1.普通人:无论你做什么产品,你都该保证三类人应该适用(当然,小孩是不能开车的,但是他们必须得安全舒适的乘坐),并在颜色和外型上不让他们觉得讨厌;

    2. 民间专家:能够比较出6家超市不同的巧克力价格,使用过超30部手机并知道最新奇的应用,本地同类菜色饭馆中装修最好,打折最多的人群,是一些顶级的用户,他们的意见甚至能成为产品创新的动力;

    3.销售人员:他们对于利润的敏感,导致了他们往往最熟悉“普通的用户”的真实想法,并且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也是我们设计师应该学习的重要技能。

    最后,用户体验不是裤子破了打补丁,而是把补丁变成一种设计,一种超越用户期望的价值表现。


    温馨提示:转载发布内容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撤销,我们希望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与您共同维护互联网的良好生态,谢谢!

上一篇:为什么开发直播购物APP?直播购物APP开发功能分析 下一篇:系统类用户UI界面设计原则